吴宽《跋朱熹“城南倡和诗卷”》:苏体风骨里的文脉传承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吴宽《跋朱熹“城南倡和诗卷”》,以31.5厘米纵高的纸本行书,成为明代文人书法与理学文脉交融的珍贵见证。这幅题跋虽为附骥之作,却以“以文入书”的特质,在众多跋文中独显风姿,堪称吴宽追慕前贤的精神写照。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吴宽《跋朱熹“城南倡和诗卷”》,以31.5厘米纵高的纸本行书,成为明代文人书法与理学文脉交融的珍贵见证。这幅题跋虽为附骥之作,却以“以文入书”的特质,在众多跋文中独显风姿,堪称吴宽追慕前贤的精神写照。
上海博物馆藏吴宽《种竹诗卷》,是一幅纵28.2厘米、横586.6厘米的行书长卷,墨色流转间,既藏着吴宽60至64岁的书法成熟期风貌,更裹着明代文人“以竹寄情”的雅致心性。这幅曾入《过云楼书画记》著录的珍品,前有文彭隶书《筠窗雅玩》引首,后有文彭、徐显卿题跋,一
晨光漫过戎州任运堂的木窗,55岁的黄庭坚将昨夜煮凉的茶汤兑入新墨,茶烟与墨香在案头缠成轻丝。他握着僰道匠人制的短锋笔,在粗糙的僰纸上落下“水流如激箭”五字——这不是普通的题诗,而是一位贬谪文人用笔墨写就的“禅修日记”。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《寒山子庞居士诗卷》,
在明代书法的璀璨星空中,文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闪耀其中。作为文徵明的长子,文彭自幼浸润于浓厚的艺术氛围,诗、文、书、画、印无一不精,而他的草书作品《草书闲居即事诗卷》更是其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。
在文徵明传世的行书作品中,这幅27×637cm的《行书自作诗卷》格外特别。它没有春日山水的闲逸,也无观鱼夜坐的清雅,却以四首自作诗,串联起朝堂仪典与文人心事,让我们看到这位“吴门书派”大家在官场与故乡间的情感共鸣。
在南京博物院的书画馆藏中,文徵明晚年所书的《天平山诗卷》堪称“文书双绝”。这幅58.7×832.5cm的纸本行书,不仅是其大字行书的典范,更藏着一位八旬老者对春日山水的热爱,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笔墨功力。
在朵云轩的珍藏中,文徵明的《行书诗卷》如一方温润的玉,静静诉说着明代文人的雅韵。这幅纸本作品纵43厘米、横440厘米,不算特别宏大,却以细腻的笔墨、真挚的诗意,成为了解文徵明晚年书法与心境的绝佳载体。
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珍藏中,文徵明晚年力作《自书梅花诗卷》如寒梅映雪,静静诉说着一位八旬老者的艺术心境。这幅创作于1552年的纸本行书,纵47.2厘米、横470厘米,另有47×147.5厘米的画作相伴,诗、书、画三位一体,堪称文氏晚年艺术的集大成者。
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穉登《行书除夜元日等四首诗卷》,是幅藏着烟火气的佳作。四首诗写于己巳、丙午、丁未等不同年份的除夜与元日,字随情走,把文人在岁首岁尾的杂感,都揉进了笔墨里。
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穉登《行草书游虎丘诗卷》,以29.1×333.5cm的纸本长卷,将明代文人游虎丘的闲情与笔墨的灵动缠在了一起。这卷行草书不似他藏于故宫的《知希斋诗轴》那般沉敛,倒像把虎丘的泉声、石影都揉进了笔锋里,读来满是吴地文人特有的疏朗气。
从笔法上看,王思任运笔灵动而不失沉稳。起笔时轻盈利落,如飞鸟掠空,落笔处则坚实有力,仿佛扎根大地。笔画的粗细变化自然流畅,时而纤细如游丝,展现出细腻的情感;时而粗重似磐石,彰显出豪迈的气魄。这种对笔法的精妙掌控,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。
把二十年的时间长度具象化,可以是贺兰山无序开采“疮痍”上新覆的片片青绿,可以是随泥沙逐年减少而不再浑浊的汤汤黄河,可以是沙尘一去不复返的朗朗碧空,以及各地越来越多“推窗见绿、开门即景”的悠悠美好。